6月4日,一場呈現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展示智慧農業發展成果的盛會——農業農村部2019年十大引領性農業技術“北斗導航支持下的智慧麥作技術”現場觀摩會在江蘇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臨海分公司舉辦。
智慧麥作技術是面向麥作生產耕、種、管、收等主要環節,通過麥田信息感知、麥作處方設計、作業路徑規劃、智能導航和無人作業的有效集成和無縫銜接,以北斗導航支持下的小麥無人播種收獲技術、無人機支持下的小麥精確施肥噴藥技術和物聯網支持下的小麥智慧灌溉技術為核心,以栽培方案圖、長勢分布圖、肥水處方圖、產量品質預測圖等為主要應用形式,構建集信息采集、差異分析、處方生成、路徑規劃、無人作業等功能為一體。智慧麥作技術總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發展現代作物生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引領性技術和示范模式。
為促進北斗導航支持下的智慧麥作技術示范應用,加快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南京農業大學和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聯合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共同推出了此次活動。
在臨海分公司小麥無人收獲技術的展示現場,兩臺無人收割機正按照技術人員先行規劃好的行進路徑、作業速度、收割方式,在北斗導航技術的支持下,在田間以“回”字形的方式自主進行小麥收割……與此同時,裝載著智能設備的無人收割機同步將麥子質量數據和機械運行情況傳回到監測中心。大家對智慧農業技術在江蘇農墾農業生產中先行先試、集成應用示范取得成功倍感欣慰,對農業科技、智能技術、制造技術與大數據實現融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在臨海分公司農機總站舉行的智慧麥作技術研討與交流會上,出席活動的相關主管部門領導、農業科研單位、農業生產企業、智能制造企業代表分別圍繞智慧農業發展方向、智慧農業技術研發、智慧農業技術示范、智慧農業裝備的開發等方面發表了交流講話。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張曄表示:現場會令人震撼,今天的活動開啟了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技術集成戰略的良好開端,農業技術創新引領的動力將越來越牢固。北斗導航下的智慧農業集成示范成果,在美麗富饒的江蘇鹽城華麗登場,是對新冠疫情下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更是藏糧于地戰略的重要支撐。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蔡恒在發言中說:我們看到的基于物聯網全程智慧麥作系統在臨海不僅可以做到全程,還可以做到全面,是一個現代化的景象,使我們感受到傳統農業正進行著革命性的深刻變化。
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農業大學曹衛星教授感慨地說:江蘇農墾這樣的農業企業與南京農業大學、豐疆智能的深度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集成示范。智慧麥作技術體現了農田信息與農業技術處方、農業機械的深度融合。今后還要繼續深化產學研合作,進一步發揮科研創新的潛力。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艷鋒表示:將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把這個項目做好、示范好、推廣好,助推我們國家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信息化。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立新希望在今后的發展中,能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相融合,建設新型智慧農業體系,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姚遠表示:豐疆的技術和能力體現在智慧化以及大數據平臺,我們要更好地做好產學研合作,按照智慧農業全程數據化需求,真正的把大數據運用到農業領域上。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朱艷院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近年來,國家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駕護航。我們研發的智慧農作技術通過天眼地網獲取農情大數據,采用決策模型開出肥、水、藥的數字化處方,為農業生產裝上智慧大腦。
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總經理黃禮慶面對媒體采訪時說:運用北斗導航技術的智慧麥作技術,一是降低了人的勞動強度,一個人可以操縱兩、三臺收割機;二是保障了機駕人員的安全,長時間操作對機駕人員的安全作業有影響,無人駕駛可大大消除安全隱患;三是效率大大提高,無人駕駛可以連續作業;四是收割質量有保證。
南京農業大學在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建立了示范基地,實施示范區與當地常規麥作技術實施田塊對照。示范區根據當地栽培習慣進行種植管理,針對智慧麥作關鍵技術,開展小麥精確播種、精確施肥、精確施藥、精確灌溉、精確收獲等農機作業操作,實現小麥生產管理精確化作業,并于成熟期綜合評價技術實施后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出席本次現場會的有國家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全國農技中心、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省農機推廣總站、省農科院、省農學會、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省農墾農業科學院、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人員,采訪此次活動的媒體有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社、新華社、江蘇省電視臺、鹽城電視臺、射陽縣融媒體中心等。